1923年6月21日,著名的《大公報》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:“天津南開大學訂于本月二十八日下午三鐘,在八里臺新校舍秀山堂內,舉行第一次畢業式,現已約請各界屆時前往參觀……”消息篇幅不長,卻向世人宣告了南開大學八里臺校區啟用,同時也拉開了一場大學建設與城市發展交相輝映大戲的帷幕。
如今,105周歲的南開大學隨著百年積淀完成了與城市的雙向賦能、共同進步。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異”這八字校訓也不斷被一代代南開人賦予特別的含義。
“南開校訓‘允公允能,日新月異’源自《禮記》中的‘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’和‘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’二句,又賦予了新的現代內涵。允公允能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,與服務社會的能力。日新月異則鼓勵學生成為新事物的創始者,不但趕上新時代,而且還要能走在時代的前列。無論是我們這些先賢,還是一代一代南開人,身上都體現了一種愛國擔當,還有務實創新的實干精神。”南開大學黨委宣傳部校史研究室主任、天津市歷史學學會理事,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理事陳鑫說。
走進南開大學校史館,紅色鏤空的“愛國三問”格外引人注目。“你是中國人嗎?你愛中國嗎?你愿意中國好嗎?”1935年9月17日,校長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提出振聾發聵的“愛國三問”,不僅點燃了抗戰時期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,更是對當代學子的有力鞭策。89年后,在今年9月8日南開大學開學典禮現場,校長陳雨露帶領全體新生一起重溫這鏗鏘有力的歷史之問、時代之問、未來之問。
“南開人常說‘南開南開,越難越開’,指的是克服困難的決心。巧合的是,南開這所學校也確實一路向南,不斷開拓。從西北角的嚴氏家塾,到‘南開洼’的南開中學,再到城南八里臺的南開大學,后來又有了西南的重慶南開中學、自貢蜀光中學……南開大家庭真是‘越南越開’。當年,南開最重要的兩位先賢──‘校父’嚴修和創校校長張伯苓,一個投身維新變法,為守舊派排擠;一個為國從軍,遭侵略者所辱。但他們抱定不服輸的信念開始合作,共同創辦了南開系列學校。南開人面對困難‘苦干、硬干、拼命干’。正如張伯苓所說:‘愈難愈頂,愈頂愈進步;愈進步愈不知足,愈不知足愈有進步。’”陳鑫一邊指著校史館陳列的資料一邊介紹著。
天津,素有中國近代教育重要發祥地之稱。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、中國第一套完整的私立教育體系均誕生于此。“天津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可謂走在全國前列。直至今天,教育強市仍然是我們這座城市發展的重要理念。包括南開先賢在內的天津一代一代教育家不斷努力,為我們打下了教育基礎,他們身上有著很光輝的教育家精神,這種在長期實踐中積累形成的精神特質一直啟示著我們。”在陳鑫看來,學校不僅教書本知識,更要培養人,包括:重視體育、提倡科學、團體組織、道德訓練、培養救國力量。從塑造健康的體魄、科學的世界觀,到正確認識個人與群體,善于合作。這一系列訓練,最終就是要培育健全的人格、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。“這樣的學生畢業后走上各行各業,再將他們的人生態度帶向更廣泛的社會。南開這所學校所傳遞的正是一種人生態度。”